前 言
化学化工学院历来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高度重视并深入贯彻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保证“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在构建就业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为一体的校院两级工作模式的同时,建立起富有自身特色的服务平台和指导体系,实施多元化的就业帮扶等措施,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长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023年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学院党委、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就业创业工作小组及全院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巩固去年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的成果,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及时解决毕业生的所急所需,圆满完成了2023年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学院党委坚持以生为本,把学生就业当做是最大的民生,多措并举,高质量开展学院就业工作,全员、全程、全方位践行“一把手工程”。
本次就业质量报告,一方面对2023年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另一方面对2023届毕业生的生源分布、就业地区分布、就业单位性质、各专业就业情况等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将分析结果为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科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和依据。
第一章 2023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和学历结构
2023届共有毕业生人数256人,其中,本科毕业生人数231人,研究生毕业生人数25人。
二、本科毕业生生源地分布状况
2023届本科毕业生来自2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湖南生源为19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5.78%,其它省市生源分布较为集中的分别是:河南、山东等地区。具体毕业生按生源分布情况如表1.1所示:
表 1.1:2023届本科毕业生生源分地区一览布表
生源所在地 |
人数 |
所占比例(%) |
生源所在地 |
人数 |
所占比例(%) |
湖南省 |
194 |
75.78% |
河北省 |
2 |
0.78% |
河南省 |
6 |
2.34% |
吉林省 |
2 |
0.78% |
山东省 |
6 |
2.34% |
江西省 |
2 |
0.78% |
西藏 |
5 |
1.95% |
四川省 |
2 |
0.78% |
广东省 |
4 |
1.56% |
浙江省 |
2 |
0.78% |
黑龙江省 |
4 |
1.56% |
海南省 |
1 |
0.39% |
新疆 |
4 |
1.56% |
福建省 |
1 |
0.39% |
云南省 |
4 |
1.56% |
江苏省 |
1 |
0.39% |
湖北省 |
4 |
1.56% |
内蒙古 |
1 |
0.39% |
广西 |
3 |
1.17% |
陕西省 |
1 |
0.39% |
安徽省 |
3 |
1.17% |
重庆市 |
1 |
0.39% |
辽宁省 |
3 |
1.17% |
|
|
|
三、本科毕业生主要特征结构
2023届共有4个专业231名本科毕业生,其中男生106人,所占比例为45.89%;女生125人,所占比例为54.11%。本届毕业生中共有13个民族,其中汉族有180人,占77.92%;土家族有15人,占比为6.49%,苗族有13人,占比为5.62%。各专业毕业生性别比例情况如表1.2所示:
表 1.2:各专业毕业生性别、民族结构情况
专业名称 |
总人数 |
男生 |
所占比例(%) |
女生 |
所占比例(%) |
少数民族人数 |
所占比例(%) |
化学(师范) |
71 |
22 |
30.99% |
49 |
69.01% |
15 |
21.13%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57 |
33 |
57.89% |
24 |
42.11% |
13 |
22.81%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42 |
18 |
42.86% |
24 |
57.14% |
11 |
26.19% |
化学 |
61 |
33 |
54.10% |
28 |
45.90% |
12 |
19.67% |
总计 |
231 |
106 |
45.89% |
125 |
54.11% |
51 |
22.08% |
四、家庭困难毕业生分布状况
2023届毕业生中共有31个家庭困难毕业生,占总人数的12.10%。其中,湖南省困难毕业生人数为27人,占湖南生源总人数的13.92%。具体分布如表1.3所示:
表 1.3:家庭困难毕业生分布情况
专业 |
总人数(人) |
湖南省人数(人) |
所占比例 |
外省人数(人) |
所占比例 |
化学(师范) |
11 |
9 |
81.82% |
2 |
18.18%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9 |
8 |
88.89% |
1 |
11.11%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2 |
1 |
50.00% |
1 |
50.00% |
化学 |
9 |
9 |
100.00% |
0 |
0.00% |
合计 |
31 |
27 |
87.10% |
4 |
12.90% |
第二章 2023届毕业生就业状况
一、毕业生基本就业状况
1.整体毕业生就业状况。
2023届共有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生256人,其中本科毕业生231人,研究生毕业生25人。截至12月28日,共计226名本科毕业生顺利就业,最终就业率为97.84%,研究生就业率为100%。
2.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
2023届共有本科毕业生231人,截至12月28日,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7.84%,本科毕业生升学所占比例为33.33%,自由职业为5.63%。详情如表2.1所示:
表 2.1:202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一览表
|
毕业总人数 |
总就业人数 |
升学 |
聘用(灵活就业) |
自由 |
自主创业 |
国家、地方项目 |
待就业 |
人数 |
职业 |
就业人数 |
231 |
226 |
77 |
134 |
13 |
0 |
2 |
5 |
就业率 |
/ |
97.84% |
33.33% |
58.01% |
5.63% |
0.00% |
0.87% |
2.16% |
二、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
1.就业地区分布状况。
对2023届231名本科毕业生中已就业的226名进行追踪分析,其中在湖南工作的有133人,占就业人数的58.85%,其他就业地区较为集中的有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详情如表2.2所示:
表 2.2:202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一览表
就业地区 |
就业人数 |
所占比例(%) |
就业地区 |
就业人数 |
所占比例(%) |
湖南省 |
133 |
58.85% |
江西省 |
2 |
0.88% |
广东省 |
23 |
10.18% |
海南省 |
2 |
0.88% |
浙江省 |
13 |
5.75% |
山东省 |
2 |
0.88% |
江苏省 |
10 |
4.42% |
山西省 |
1 |
0.44% |
福建省 |
8 |
3.54% |
河南省 |
1 |
0.44% |
广西 |
6 |
2.65% |
云南省 |
1 |
0.44% |
湖北省 |
5 |
2.21% |
甘肃省 |
1 |
0.44% |
西藏 |
4 |
1.77% |
陕西省 |
1 |
0.44% |
上海 |
3 |
1.33% |
安徽省 |
1 |
0.44% |
重庆市 |
2 |
0.88% |
黑龙江省 |
1 |
0.44% |
新疆 |
2 |
0.88% |
四川省 |
1 |
0.44% |
北京市 |
2 |
0.88% |
河北省 |
1 |
0.44% |
就业单位性质分布状况。
2023届已就业226名毕业生中,118名选择了到其他企业工作,占就业总人数的51.08%;77名选择了考研深造,占就业总人数的33.33%;6名选择到其他教学单位工作,占就业总人数的2.60%;13名毕业生选择了自由职业,占就业总人数的5.63%。具体情况如表2.3所示:
表 2.3:2023届本科毕业生按单位性质就业分布一览表
单位性质 |
就业人数 |
占本科就业总人数比例 |
国有企业 |
6 |
2.60% |
三资企业 |
0 |
0.00% |
其他企业 |
118 |
51.08% |
其他事业单位 |
3 |
1.30 |
其他教学单位 |
6 |
2.60% |
地方基层项目 |
2 |
0.87% |
自主创业 |
0 |
0.00% |
机关 |
0 |
0.00% |
自由职业 |
13 |
5.63% |
升学 |
77 |
33.33% |
部队 |
1 |
0.43% |
职位类别分布状况。
2023届中已就业的226名毕业生中主要担任的职位类别有(仅列排行前七位的种类):工程技术人员65人,占比28.76%;教学人员38人,占比16.81%;其他人员24人,占比10.62%;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8人,占比3.54%;其他专业技术人员6人,占比2.65%;科学研究人员3人,占比1.33%;经济业务人员2人,占比0.85%;商业和服务业人员2人,占比0.85%。
三、本科毕业生升学状况
2023届231名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总人数7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33.33%,其中,考取985/211高校41人,占考取研究生总人数的53.25%,各专业考取研究生详情如表2.4所示:
表 2.4:2023届本科毕业生分专业考研情况统计表
专业名称 |
总人数 |
考上人数 |
211院校人数 |
985院校人数 |
考研率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57 |
17 |
7 |
2 |
29.82% |
化学(师范) |
71 |
22 |
14 |
4 |
30.99%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42 |
17 |
4 |
0 |
40.48% |
化学 |
61 |
21 |
9 |
1 |
34.42% |
总计 |
231 |
77 |
34 |
7 |
33.33% |
四、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状况
2023届共有31名家庭困难毕业生(含家庭经济困难、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脱贫家庭(原建档立卡)等情况),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2.11%。已就业的家庭困难毕业生人数是31人,就业率为100%;其中升学的有6人,占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人数的19.35%。主要就业的地区为:湖南、广东;就业单位性质主要为:其他企业、升学、其他教学单位以及其他事业单位;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教育、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担任的职位类别主要有:工程技术人员、教学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表 2.5:2023届各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一览表
专业名称 |
毕业总人数 |
总就业人数及比例 |
升学人数及比例 |
自由职业人数及比例 |
自主创业人数及比例 |
国家、基层项目人数及比例 |
待就业人数及比例 |
化学(师范) |
71 |
71 (100%) |
22 (30.98%) |
4 (5.63%) |
0 |
1 (1.41%) |
0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57 |
56 (98.25%) |
17 (29.82%) |
0 |
0 |
0 |
1 (1.75%)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42 |
39 (92.86%) |
17 (40.48%) |
9 (21.43%) |
0 |
0 |
3 (7.14%) |
化学 |
61 |
60 (98.36%) |
21 (34.43%) |
4 (6.56%) |
0 |
1 (1.64%) |
1 (1.64%) |
总计 |
231 |
226(97.84%) |
77 (33.33%) |
13 (5.63%) |
0 |
2 (0.87%) |
5 (2.16%) |
六、未就业毕业生情况分析
2023届毕业生中,5名毕业生尚未就业,其中3名选择不就业拟升学,2名同学选择拟参加公招考试。上述未就业毕业生中,家庭困难毕业生人数为0,占比0%;湖南省生源的毕业生2人,占40.00%;男生1人,女生4人。可见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看中学历的提升和工作稳定性,尤其是女生;湖南省内的毕业生就业观念较为落后,就业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
第三章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主要措施
在上级各部门的指导下,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招生就业处的关怀和帮助下,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较好的完成了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具体举措如下:
一、继续夯实职业规划教育
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是学生就业的基础。学院针对不同的年级学生,开展相应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找准未来航向,力求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懒就业、慢就业”问题。
一是优化指导服务,在大一大二年级课程设置上加强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的安排,优化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建设,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尽早树立正确择业观念。
二是针对低年级开展职业规划以及专业认知等讲座,针对高年级开展考研、考公、创业等就业专题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校友等与学生亲密交流。
三是以赛促就,依托职业规划大赛、求职模拟大赛、简历一对一指导活动等,唤醒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提升求职技能。
四是举办校园招聘会,积极推进万企进校园,搭建就业平台,了解企业需求,建立校友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内推机会。
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是学生就业的基础。不少大学生“懒就业、慢就业”究其原因,实为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学院追根溯源,针对不同的年级学生,开展相应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找准未来航向。
二、深入细化就业指导服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工作是学院的“一把手工程”。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成立了就业创业工作小组,由书记、院长担任组长,党委成员、教研室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等作为成员;颁发了《化学化工学院关于促进就业工作奖励办法(暂行)》,对就业工作效果好的专业和班级,给予相关老师相应奖励,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保障有力。年级辅导员和就业专干负责全院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发布、学生就业情况统计等日常管理;班主任负责班级学生就业的具体指导与帮扶;教研室主任负责专业毕业生的实习、签约与指导;院领导负责资源整合以及就业工作的统筹管理。10月下旬,学院大力开展职业规划大赛活动,专门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分段帮扶,有效推进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关注自身,找准职业定位与奋斗目标。12月中下旬,学院精心筛选对接企业,促成专场招聘会的举办,拓展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同时对毕业生开展了求职简历一对一指导活动,帮助他们提升简历质量,为我院毕业生提供更全面的就业支持和指导。
三、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
学院对于不同类型的就业困难学生,制定并开展相应的就业帮扶计划。对于毕业都有困难的学业后进生,依托党支部,从低年级便开始进行学业清理,安排优秀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手牵手成长”帮扶计划,定期帮助学业困难的学生。对于经济困难生,建立“一对一”托底帮扶机制,由校领导、职能部门、院领导等一对一具体帮扶,11月,在学院全体教职工会议上,对困难毕业情况进行了逐一分析并现场分配困难生一对一的帮扶老师,进而讨论具体帮扶计划。
对于考研、考公的毕业生,成立工作小组进行精准指导。学院提供专门的考研教师,并在考试前安排考研培训和指导;初试成绩出来后,及时安排复试指导,尤其是对于分数不理想的毕业生,动员全院老师进行调剂帮扶(具体由各教研室主任负责)。
四、全力做好市场拓展调查
2023年6月-12月,分别针对2023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送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表》《吉首大学用人单位调查表》,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反思我院的就业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工作,为我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2023年8月,学院党委书记吴志祥跟随校党委副书记王绯赴浙江省衢州市出席2023浙皖闽赣四省边际8·8人才交流会,走访巨化集团、衢州市大花园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衢州市人才科创集团有限公司、衢州智造新城管委会等企业,了解人才需求,签订合作协议,开拓就业岗位。在人才交流会产教融合合作签约环节,王绯代表学校与巨化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共建吉首大学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协议。次日进行访企拓岗,与用人单位共商人才培养大计,深入推进校政企合作。
2023年9月,学院教授吴贤文、学工办辅导员跟随校招生就业处处长向军等一行7人前往江西省新余市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调研工作。此次调研参加了新余高新区管委会组织的“访企拓岗”座谈会,先后到江西东鹏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金土地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海源复合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调研,与相关企业开展深入、广泛、务实的合作,形成供需对接,构建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长效机制,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政策,共同努力为吉首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支撑。
2023年12月,学院党委书记吴志祥跟随校招生就业处职能领导推进校企合作事宜,与深圳市华美兴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泸溪蓝天高科有限责任公司签定校企合作协议。
本院全年共进行了10余家的访企拓岗行动调查,完成了年初既定的目标任务。
第四章 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状况特点
1. 从毕业生就业地区来看。
主要集中在湖南地区,就业毕业生数为256人,占到总就业人数的56.25%,较往年相比有所下降。其次为广东就业25人,占比9.77%,浙江就业18人,占比7.03%,江苏就业11人,占比4.30%,福建就业均为8人,占比3.13%。其中,湖南省生源的毕业生就业人数为194人,在湖南就业的人数为144人,生源地就业率为74.23%。由此可见,大部分毕业生倾向于生源地和沿海地区就业。
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看。
其他企业就业人数131人,占总就业人数比51.17%;升学人数80人,占比31.25%;自由职业14人,占比5.47%;其他教学单位就业9人,占比3.52%。由此可见,国有大中型企业单位所占比例依然不高,需要在就业市场开拓上,继续与大中型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国家项目就业的比例依然较低,应加强对国家就业政策的大力宣传,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去西部、去基层、去参军入伍;同时,其他企业人数上升,说明学生逐步改善就业观念。
从毕业生升学率来看。
2023届考取研究生人数共为80人,总升学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1.25%,其中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77人,升学率为33.33%,硕士毕业生考取博士研究生3人,升学率为12%,其中考取985和211高校的36人,占考取总人数的45%,较往年相比有所提升。
二、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反思
1.毕业生“慢就业”明显,就业观教育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院考研学生报考率及考取率均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急于毕业后马上就业,不少学生宁愿在家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也不愿意去到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就业,“慢就业、懒就业”现象愈发明显。分析原因为:一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家庭经济压力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二是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同时还包含对未来较为迷茫,缺乏规划,因而不少毕业生放眼未来跟随大潮选择“二战”、考公、考编而不是当下去到企业工作;三是学院就业观教育亟需加强,应从源头入手,循序渐进,鼓励毕业生多元、快速、高质量就业。四是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不顺,出现了“裁员”、招聘人数缩减的现象,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毕业生职业能力欠缺,培养方案仍需优化。
部分学生的专业虽然很好,但基本技能缺乏竞争实力,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应具备的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从而失去许多就业机会,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进一步丰富学生所需的知识技能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素质教育;将就业技能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技能指导。同时还要加大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与培养。加大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努力提升毕业生质量。
毕业生就业渠道单一,校企合作应持续加强。
部分学生毕业后希望回到家乡或者到其他的城市就业,但是目前学校联系的就业渠道仍以本市及周边城市为主,因此今后应扩展就业市场,使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开拓就业渠道的力度还应加强,尤其外地生就业市场的的开拓。深化校企合作,在加强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同时,应加大第二课堂职业教育和第三课堂企业教育。通过加大校企深度合作力度,让企业的高层次人才走进校园参与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五章 教育教学反馈
一、问卷调查情况
1. 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2023届本科毕业生共有256人,2023年5月,学院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将调查问卷发放给所有学生,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51份,调查率达96.16%。
据统计,参与调查的251名2023届毕业生在机关/事业单位,教育或医疗机构工作有15人,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有15人,在上市企业工作的有12人,在中小微企业有21人,参加基层项目的有2人,在其他工作岗位上工作有7人,还有在外资、合资企业有1人。其中,41.02%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30.77%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21.79%的学生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有点联系,6.41%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目前月薪3000元以下为3人,占总人数的3.85%,月薪3001-4000元8人,占总人数10.26%,月薪4001-6000元13人,占总人数16.67%,月薪6001-8000元17人,占总人数21.79%,月薪8000元以上12人,占总人数17.95%。
此外,有66.13%的学生通过校园招聘活动获得工作机会,10.35%的学生通过专业招聘网站获得工作机会,11.96%的学生通过别人推荐的方式获得工作机会,5.58%的学生各地区人才市场网站,5.98%的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招聘会获得工作。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最关注的是薪酬水平、社会保障、工作稳定度这三项;个人综合素质、学历、专业背景与能力是多数毕业生认为自身所具备的竞争能力,而社会关系、沟通协调能力,相关工作经验以及职业技能认证是多数毕业生认为自身相对欠缺的方面。
针对2023届毕业生对于现在工作各方面的满意程度,我们调查发现69.38%的人对目前的就业总体状况表示满意,30.62%的人表示不满意。目前为止,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表示满意的人约占99.36%,对母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表示满意的人约占96.25%,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表示满意的人占89.37.0%。
33.33%的学生最希望从学校获得求职技巧培训、就业政策讲解与指导,25.0%学生希望学校增加职位信息发布,5.0%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岗位推荐。另有一部分学生希望学校能进行行业、岗位发展前景等分析,
2. 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发现就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院发放用人单位调查问卷42份,收回有效问卷37份。抽样调查的用人单位中等、初等教育单位1家、国有企业4家、民营企业19家、私营企业8家、其他5家,主要分布在湖南、广东、广西、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其中企业单位覆盖了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科学、环境工程、生物与药学、物理学、生态学、资源与环境等多个行业。
2023年用人单位调查结果统计 |
单位性质 (家) |
1.机关(0) 2.科研设计单位(0) 3.高等教育单位(0) 4.中等、初等教育单位(1) 5.医疗卫生单位(0) 6.其他事业单位(0) 7.金融单位(0) 8.国有企业(4) 9. 三资企业(0) 10.民营企业(19) 11.私营企业(8) 12.部队(0) 13.其他(5) |
对我校毕业生进行评价 |
评价项目 |
满意(家) |
比较满意(家) |
一般(家) |
不满意(家) |
敬业精神 |
27 |
9 |
1 |
0 |
专业技能 |
24 |
11 |
2 |
0 |
工作能力 |
23 |
12 |
2 |
0 |
文化素养 |
27 |
9 |
1 |
0 |
职业操守 |
27 |
8 |
0 |
0 |
沟通能力 |
24 |
11 |
1 |
0 |
团队协作 |
25 |
11 |
0 |
0 |
抗压能力 |
22 |
12 |
2 |
0 |
身心健康 |
27 |
10 |
0 |
0 |
综合评价 |
1. 优秀(27) 2.称职(10) 3.基本称职(0) 4.不称职(0) |
|
对我校工作的评价 |
|
满意(家) |
比较满意(家) |
一般(家) |
不满意(家) |
人才培养质量 |
27 |
10 |
0 |
0 |
就业工作服务合作 |
35 |
2 |
0 |
0 |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工作服务的满意度均为100%;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满意度为100%,与去年相比,满意度均有所提升。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发现,2023届毕业生们对于目前工作的总体满意程度数值较低,而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难的形势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在社会大背景下,当前就业总供给量出现缩减,许多岗位就业薪酬下滑,大学毕业生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 ,从2023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也可以看出当前就业竞争难度增大,但是基于此,作为学校,未来更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引导,提高学生就业意识。
毕业生对学院的就业创业工作整体上的满意度较高,同时,对就业创业服务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和期待,期望学校提供更精准的岗位信息、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宣讲以及求职技巧等。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最关注的薪酬水平、社会保障、工作稳定度,以及毕业生认为相对欠缺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认证、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协调沟通能力、社会关系、对个人未来的职业规划思考不足等都是就业创业工作今后努力的方向。
由以上数据可知,对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我院将会继续努力。在专业基础知识、实务操作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方面更加完善,将加强重视人文知识、公民常识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的教育工作。
从调查数据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满意度排行最高的分别是敬业精神、专业技能、文化素养、职业操守、身心健康。在职场上相对重要的核心能力如抗压能力、工作能力、专业技能满意度排在了最后,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并为我们今后的毕业生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努力方向。一是要提升人才培养力度。把握的就业市场和现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修订细化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提前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熟悉、学习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大力拓展校企合作,邀请校外专家入校讲学,开展培训。三是做好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尤其是职业所要求具备的通用能力,要注重引导教育毕业生强化应对困难与挫折的能力,培养毕业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多多开展相应的活动或者赛事,以赛促学促能力提升。
三、教育教学反思
1. 调整专业结构。对就业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适当增加招生计划,对就业市场基本饱和的专业,适当减少招生计划或停止招生。
2. 优化培养方案。将就业技能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还要加大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与培养。
3. 加大改革力度。加大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努力提升毕业生质量。
深化校企合作。在加强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同时,应加大第二课堂职业教育和第三课堂企业教育。通过加大校企深度合作力度,让企业的高层次人才走进校园参与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探索就业工作新思路,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和特点,面向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
结 束 语
本次撰写的2023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对学院202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以便了解和掌握毕业生岗位适配性、就业质量与专业所匹配职业的发展情况,之后我们将统计结果用于指导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安排等,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联动性。2023年度就业形式较为严峻,但是压力与机遇并存,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严峻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有力的措施,坚持学生为本,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鼓励更多毕业生“早就业、稳就业”。